【焦點新聞】【不止45萬億投資,240萬億債務與資本也在外流】
吃喝玩樂
2017-03-12
【焦點新聞】【不止45萬億投資,240萬億債務與資本也在外流】
今天,很多人都被一個數據嚇到了:45萬億。
有媒體報導說:根據各省公佈的數據進行統計,至今中國已有23個省公佈了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累計投資超過40萬億元,如加上尚未公佈的省份,今年投資不少於45萬億。
很多人之所以看到45萬億很吃驚,是因為還記得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的那個“4萬億”,幾年之後,怎麼就翻了10倍呢?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當年的所謂“4萬億”是中央投入的資金,加上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配套資金,當年的投資規模肯定遠遠大於這個數據。 2009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概是22.5萬億左右。
那2017年的地方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5萬億是真的嗎?如果我告訴你,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是近60萬億,光建築安裝工程投資就41.5萬億。考慮到2017年保持一定的增速,全國突破60萬億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今年房產投資會受到抑制,這樣一來,大部分資金都會進入基建投資,也就是通常所謂的鐵(路)公(路)機(場)的項目投資。
“4萬億”後遺症大家都清楚,直到現在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擠泡沫都是在消化當時的投資衝動。但所謂的去槓桿和擠泡沫只是表面說說而已,多年以來,以投資為主體的增長模式並沒有改變,以債務和槓桿拉動經濟的模式也沒有改變,反倒是泡沫越玩越大。
2000年的時候,中國的債務大概是1.5萬億美元,2007年也只不過5.8萬億美元。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8萬億美元,2015年到31萬億美元,2016年則達到36萬億美元左右,相當於240多萬億人民幣。中國現在GDP的規模大概是70萬億左右,債務和GDP的比率已經增長到一個天文數字340%,並且還在以指數級方式增長。
這種不計成本的過度投資會引發很多經濟問題,最主要的是經濟結構失衡,主要表現為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增加、槓桿系率過高、資產價格虛高、效率過低等。
隨著債務的不斷上升,市場主體為此付出的成本也不斷增加,資金周轉率會不斷下降,資本效益也在不斷下降。以前1元投資可以收穫1元GDP,現在需要6元投資才能收回1元GDP。
投資的錢一是來自於央行貨幣發行,一是來源於國內居民儲蓄,這相當於居民和中小企業的財富轉移給大企業,獲益的是某些人、某些國有企業和某些利益集團,巨大的負擔最終由普通民眾來承擔,人民幣貶值和高通脹,是國內居民必須付出的代價。黑市上,1美元都可以換到10元人民幣了。
2016年,中國服務貿易逆差2601億美元,而2015年這一數據只有1366億美元,一年服務貿易逆差將近翻倍,原因何在?因為這被人發現是一種資金轉移出境的最新最簡便方法:直接在境外找一家諮詢或者顧問公司,直接以服務貿易名義向對方付款。在這種方式中,他們不是為某種商品多付款,而是乾脆為一項從未發生的服務付款。業內人士估計,多達40%的較大型服務貿易實際上沒有發生服務。
信貸支撐起來的經濟增長,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個負債經濟,負債是加槓桿,一味負債,經濟是增長了,但是債務是要償還的。負債經濟的本質是拿未來的錢辦今天的事,前景向好,一切都沒有問題。未來前景暗淡,就會出大問題。只要經濟發展方式不改變,人民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的趨勢就很難扭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