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眾所周知,加拿大在基建方面的效率堪稱「緩慢」,尤其是道路建設。以往像是Eglinton大道的工程,修建了三四年之久。如今,多倫多加德納高速公路的第二期建設卻迎來了大好消息——工程進度將比最初計劃大幅提前。

安大略省交通部長Prabmeet Sarkaria在上週四稱這一進展為「關鍵時刻」,並將該項目獲得的7300萬加元省政府資助視為推進工程的關鍵動力。

Sarkaria表示:「這一里程碑意味著加德納高速的兩條東行車道已經完成修復並重新開放。」他還透露:「工人們最早將於明天開始拆除和重建兩條中央車道,隨後進行最後一階段的西行車道修復工作。」

該項目自春季開工以來,市中心交通堵塞情況明顯加劇,使人倍感困擾。然而,今年7月,安省政府宣布向多倫多市提供7300萬加元的資金支持,以便允許施工單位全天候施工,從而大幅縮短工期。根據新的時間表,完工日期將從原定的2027年4月至少提前至2026年4月。

上個月,多倫多市長Olivia Chow 表示該項目已較預計工期提前四個月完成。Sarkaria週四再次強調了這一進度:「這證明全天候施工模式切實發揮了成效,民眾也逐漸看到成果。」

省政府表示,目前每天約有14萬輛車經過加德納高速,而施工導致該路段通行容量減少了約三分之一。Sarkaria強調:「我們確保一切盡快完成,因為交通堵塞對大家的影響不可忽視。」他還補充說,大約有100名工人全天候分批在現場和相關設施中施工。

根據安省政府的說法,該項目投資約3億加元,為一系列市議會決議通過的數十億加元「道路計劃」的重要一部分。

 

最新消息 2024-11-10
多倫多市議會在本週四的會議上決定將開放公園飲酒的試點計畫永久化,並將其擴展到更多地方。 根據新的政策,每個多倫多區域都要有至少一個允許飲酒的公園。 這項決定引起了一些議員和民眾的爭議。
 
一些議員對這項政策表示強烈反對,擔心飲酒可能對公共安全產生負面影響。 他們指出紐約市的試點結果顯示幾乎沒有問題,但他們仍對安全性表示擔憂。 此外,他們認為民調結果也顯示反對和中立的比例高於支持者。
 
然而,其他委員會成員投票通過了這項永久性政策,要求反對的議員的區域也必須開放至少一個允許飲酒的公園。 根據新政策,一些區域將有多達七個可以飲酒的公園。
 
目前,已經有一些公園被永久開放飲酒,並且預計未來還將有更多公園加入。 然而,關於在公園內標示「此處可飲酒」的具體安排尚未公佈。
 
儘管該政策引起了爭議,但支持者認為在公園內飲酒是一種社交和休閒活動的方式,並且可以提高公園遊客的滿意度。 根據先前的試點結果,受訪者感到安全,選擇在公園內飲酒的人也很有禮貌。
 
這項決定將在多倫多的公園開放飲酒方面產生長遠影響,但也需要進一步觀察和評估其對公共安全和社區的實際影響。
最新消息 2024-04-23

多倫多市花費巨資安裝的超速執法攝像頭近日再次成為破壞行為的目標。最新一起案件發生在Avenue Road上,這是該地區一系列針對超速攝像頭破壞行為的最新進展,顯示了部分公眾對這些設備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

 

👉🏻攝像頭慘遭“連根拔起”

 

這台攝像頭原本安裝在Avenue Road靠近St. Clair與Dupont之間的路段,該地區超速行為時有發生。近日,一張在網絡上流傳的照片顯示,該攝像頭被人拆除後的殘骸落在地上。這類破壞行為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類似事件尤其集中在Parkside Drive路段。

 

Parkside Drive上的超速攝像頭自安裝以來屢次被砸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發生在去年12月底,當時攝像頭被不明身份人士破壞,甚至被拖到High Park並丟進了池塘。據倡導組織Safe Parkside透露,這已是該設備第三次遭受攻擊。

 

👉🏻公眾反對聲音升高

 

部分當地居民對這些攝像頭的公平性提出質疑。有民眾表示:「在限速40公里的區域內開到53公里就要被罰150元,這根本不算超速,尤其是這些攝像頭有時安裝在坡底等敏感區域。」

 

然而,自這些超速攝像頭在三年前安裝以來,已為多倫多市政府帶來了數百萬加元的罰款收入。根據數據,Parkside Drive上的攝像頭僅一個就為市府貢獻近700萬加元的收入。然而,該路段自安裝攝像頭以來,仍有多達三人死於交通事故。

 

👉🏻重新設計街道的爭議

 

去年11月,市政府通過了對Parkside Drive進行全面重新設計的計劃,目的是將該路段改造成一條「完整街道」,平衡行人、騎自行車者和駕駛者的需求。然而,就在投票通過僅三天後,當地居民發現攝像頭被砍倒在地。

 

Safe Parkside對此發表聲明稱:「這台攝像頭是多倫多首個此類交通控制設備,但這並未使其免受破壞。」組織指出,破壞者不惜費時費力,用工具切斷了支撐攝像頭的金屬桿。

 

此外,該組織強調重新設計街道的必要性,表示這些計劃包含增設自行車道等措施,將為所有道路使用者帶來更高的安全保障。他們指出,這些安全措施是當地居民十多年來的訴求,但仍需面臨破壞行為的挑戰。

 

👉🏻市府與公眾的對立

此次事件揭示了市府與部分市民之間在交通管理上的對立。支持者認為攝像頭有效減少了超速問題,對提升安全有重要意義;但反對者則認為過於嚴苛的執法導致不公平罰款,並缺乏考慮駕駛者的實際情況。

最新消息 2025-01-10
溫哥華半程馬拉松將於2024年6月20日重磅歸來。作為加拿大長跑系列賽(CRS)的旗艦賽事,這次比賽將包括21公里、5公里及兒童賽三個組別,備受當地runners的期待。
 
賽事組織表示,已與溫哥華市政府和警察局密切合作,盡量減少對當地交通的影響。根據路線規劃,比賽將從UBC校園開始,途徑太平洋精神公園、Spanish Banks和Kitsilano海灘等著名景點,為參賽者打造一條風景如畫的賽道。
 
賽事當天,部分主要道路將在早上4點至中午12點30分關閉,警察將提供便利服務以幫助沿線居民。組織方呼籲駕駛員提前做好出行規劃,並建議選手提早到達賽場以確保順利參加。
 
過去26年裡,溫哥華半程馬拉松已成為當地著名的公益籌款活動,為數十家慈善機構籌集了1300多萬加元善款。預計今年賽事將有5,000多名選手參與,再次展現溫哥華體育賽事的魅力與影響力。
最新消息 2024-06-21

位於溫哥華Collingwood社區經營了四年的Liberte餐廳即將倒閉。

店主曾先生(Charles Tsang,音譯)表示,由於房東計劃大幅提高租金,他不得不做出倒閉的決定。

曾先生說:“租金上漲了超過120%。我嘗試與房東協商,但他直接回復說,租金沒有商量的餘地。之後,他就開始帶其他租戶來看店鋪。我不知道他的計劃是什麼。”

曾先生和他的妻子於2021年開設了這家餐廳,並投入了大約50萬加元的資金。餐廳剛剛開始盈利,卻不得不面臨關門的困境。

他說:“我起初還在想,也許可以裁員、縮短營業時間,嘗試撐下去,但在估算了租金上漲後的經營成本,我發現根本不可能,沒有任何生存的機會。”

儘管BC省對住宅租賃設有年度租金增長上限,但商業租賃並沒有類似的限制。

“這簡直讓人無法接受,”曾先生說。“很多人甚至表示這種行為太惡心。”

多位餐廳的常客向CTV新聞表達了他們的失望。

住在附近的居民Ceri Postle說:“我覺得這太惡心了。事實上,我認為這是敲詐。我對這件事的真實感受可能都沒法用語言表達。”

經常從北溫哥華來餐廳的常客Spencer Butts表示:“我們正在失去許多文化連接。你知道,食物是了解新文化的一種很棒的方式。”

Liberte餐廳提供各種食物和飲品,其中很多受到菲律賓風味的啟發。

曾先生表示,他目前正在尋找附近的其他租賃機會,但擔心由於現行的商業租賃法,他的下一個項目可能會面臨類似的問題。

“看到我們的員工不得不離開,我也很難過,”他說。“希望將來還能見到他們。”

 

最新消息 2025-02-04

隨著生活成本不斷攀升,溫哥華的墓地價格也呈現出令人驚訝的上漲趨勢。據報導,僅在過去的25年裡,溫哥華墓地的價格漲幅高達1233%,而同期房價的漲幅卻僅在300%至500%之間,墓地價格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房價。根據本拿比的一個例子,1998年每個墓地的售價僅為750加元,現在已經飆升至超過1萬加元,讓人不禁感慨:“不僅活不起,連死也活不起。”

👉🏻墓地費用持續上漲

儘管墓地價格已經非常高,但這股漲勢並未有絲毫減弱的跡象。日前,溫哥華市政府公布,從2025年1月1日起,唯一的大型公墓——山景墓地(Mountain View Cemetery)的費用將再度上漲6%,而今年初該墓地已經調漲了5%。

根據新的價格表,山景墓地的兩個地上骨灰盒龕位將達到7700加元,地下骨灰盒的龕位價格將為6100加元;而棺材停放位置的價格雖未上漲,但根據市場價格,2025年兩個棺材的停放位置將起步於3.62萬加元,這個價格相當於一輛普通家用車的價錢。如果選擇較大的棺材停放位置,價格甚至可達豪車水平,這無疑讓墓地費用的嚴重性更加凸顯。

👉🏻價格上漲的原因

墓地價格的持續上漲,與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增加密切相關。山景墓地總經理Glen Hodges解釋說,花崗岩作為墓地的常用建材,其價格已經大幅上漲,花崗岩基礎的費用因此提高了27%。此外,墓地的設施管理者工資也在增長,這些都推高了墓地的成本。據預計,這次價格調整將為山景墓地帶來22萬加元的額外收入,足以彌補明年預計增加的運營成本。

👉🏻墓地位置有限,曾一度停賣

山景墓地作為溫哥華市唯一的大型公墓,擁有超過150,000具遺體的埋葬歷史。然而,隨著近年人口的增長,該墓地的空間已經顯得極為緊張。2009年之前,山景墓地曾因空間不足而暫停出售墓地達12年。這使得不少溫哥華市民不得不將親人安葬在北溫哥華、西溫哥華、新西敏、素里和本拿比等地。

儘管如此,山景墓地仍在考慮擴建,但可用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且該墓地的面積與伊麗莎白女王公園相當,想要滿足溫哥華及周邊地區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仍顯得捉襟見肘。

👉🏻共享墓地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9年,溫哥華就已經出現了“共享墓地”的現象。由於墓地價格過高,市政府批准了修訂案,允許陌生人共用墓地,甚至在同一墓位埋葬三具或更多遺體。這一措施旨在增加墓地空間並推廣更環保的綠色埋葬方式,這類墓碑可由木材或其他可持續材料製成,並可非永久性使用。

👉🏻不僅是溫哥華的問題

雖然溫哥華的墓地價格讓人咋舌,但這並非“溫哥華特色”。全球很多高房價、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墓地價格都處於暴漲的狀態。例如,在中國上海和北京,墓地的每平方米單價常常是房屋價格的兩到三倍,而一些豪華墓地的價格甚至能達到百萬元人民幣。即使在一些三線城市,優質墓地的價格也能達到十幾萬人民幣,這與溫哥華的墓地價格不相上下。

然而,與其他國家相比,BC省的墓地使用權是永久的,這意味著即便是比較便宜的墓地,使用期限也是無限的,這對溫哥華人來說或許是一種安慰。

儘管溫哥華的墓地價格逐年上漲,但與全球其他大城市相比,還算是有其獨特的優勢。對於那些仍無法承擔高昂費用的市民來說,或許可以考慮一些偏遠地區的墓地,並享受BC省永久使用權的優勢。

 

最新消息 2024-11-28

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零售商——Hudson’s Bay(HBC)正式向法院申請債權人保護,並計劃進行業務重組。

這家創立於1670年的老牌百貨公司在3月7日的聲明中表示,受到多重壓力影響,包括消費者支出下降、美加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以及疫情後市中心門市客流量減少等問題。

Hudson’s Bay在全國擁有約80家門市,銷售範圍涵蓋服裝、家居用品、化妝品及家具等各類商品。

該公司還透過授權協議在加拿大經營3家Saks Fifth Avenue門店和13家Saks Off 5th門店,這些門店將繼續營業。

Saks Global擁有美國Saks百貨公司,以及Neiman Marcus和Bergdorf Goodman百貨公司,與債權人保護申請無關。

Hudson’s Bay表示,正在積極尋求多種業務強化策略,儘管無法承諾具體結果,但將盡力保留盡可能多的工作崗位。

目前,該公司已獲得安省高等法院批准的10天訴訟暫停期,以便制定並提交重組計劃。

發言人布雷(Tiffany Bourre)表示,門店將繼續正常營業。

👉🏻面臨的經營困境

Hudson’s Bay於1670年註冊成立,是北美最早成立的商業股份公司,也是全世界最早成立的公司之一。現在總部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布蘭普頓。

2007年,Hudson’s Bay公司的紀錄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世界記憶項目》的一部分。

近年來,Hudson’s Bay面臨嚴峻挑戰,經營狀況不斷惡化。

為償還債務,該公司於2023年11月出售了一系列房地產資產,並不斷削減成本。

今年1月,公司裁員41人。去年4月,該公司已裁員約1%,隨後又宣布了新一輪裁員。

知情人士透露,Hudson’s Bay因無法獲得融資來補充現金流,已拖延供應商付款。據悉,公司正準備在幾天內申請破產。

《華爾街日報》率先披露了該公司的破產計劃。對此,Hudson’s Bay的一位代表回應道,該公司不會對“謠言或猜測”發表評論。

零售分析師布魯斯·溫德(Bruce Winder)表示,零售業人士對這一情況並不感到意外。他指出,近年來Hudson’s Bay的資金鏈非常緊張,銷售額下滑嚴重,門店日子已經屈指可數。

2024年12月,該公司與Saks Fifth Avenue分拆後成為獨立企業。

去年,Hudson’s Bay母公司以26.5億美元收購美國百貨巨頭Neiman Marcus Group,並通過垃圾債券市場融資20億美元,隨後分拆成獨立實體Saks Global。

該交易將Neiman Marcus及其Bergdorf Goodman部門與Saks Fifth Avenue合併為新公司Saks Global。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新實體預計不會申請破產。

👉🏻一個時代的結束

溫德表示,北美地區的百貨行業在過去十年間持續衰退,而Hudson’s Bay未能及時投資品牌,進一步加劇了困境。

加上消費者購物習慣改變,疫情帶來的衝擊更是雪上加霜。

溫德指出,類似的Nordstrom和梅西百貨(Macy’s)等百貨公司,要不是已私有化,就是陷入“巨大困境”。

溫德認為,消費者群體的兩極化趨勢愈發明顯,要麼是富裕群體,要麼是經濟拮据的人群,而百貨公司本是以中產階層為核心顧客群的。

這個時代的結束也是因為消費者購物行為的改變。

“消費者並不是靠百貨商場長大的。”“他們從小就在亞馬遜或個人專賣店購物。”

至於Hudson’s Bay是否會清算或與供應商、房東重新談判並擺脫困境,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Forever 21總部、大裁員

與此同時,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近期再度傳出危機。

公司宣布將關閉位於洛杉磯市中心的總部,並裁員358人。

裁員計劃將於4月21日啟動,受影響崗位涵蓋經理、設計師、供應鏈總監,甚至包括公司的首席財務官(CFO)和首席商品官(CMO)等高管職位。

總部關閉後,留任員工將轉為遠程辦公。

Forever 21還計劃關閉至少200家門店,並正在考慮申請破產保護,以尋求降低運營成本、優化門店佈局的策略。

這一決定恐將對全美購物中心及零售行業帶來不小衝擊。

這已是Forever 21第二次陷入財務危機。2019年,該品牌曾申請破產保護並關閉大量門店,隨後被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收購。

如今,它再次陷入困境。

不過,Forever 21的品牌價值仍不容小覷。其現任母公司計劃保留品牌名稱,並在新的經營策略下繼續發展。

Forever 21曾是快時尚行業的標誌性品牌,巔峰時期全球門店超過800家,年收入高達40億美元,位列快時尚三巨頭之一,僅次於Zara和H&M。

然而,近年來隨著電商平台如Shein、Temu等迅速崛起,Forever 21的市場份額不斷下滑。

目前,Forever 21正尋求出售的可能性,以避免再次破產。

然而,在快時尚行業競爭激烈、消費趨勢轉變以及環保意識提升的大環境下,該品牌未來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

 

 

最新消息 2025-02-28

2025年3月9日,加拿大自由黨選出了新的黨首,這意味著賈斯廷·杜魯多(Justin Trudeau)時代即將結束。

自由黨表示,在登記參與本次選舉的近40萬名選民中,最終共獲得了151,899張選票。

👉🏻馬克·卡尼當選為新黨首


在加拿大的政治格局迎來變革的時刻,馬克·卡尼當選為自由黨新任領袖。今年早些時候,由於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的辭職,卡尼在第一輪投票中以決定性優勢獲勝。經過為期兩個月的激烈競選,這位始終領先的候選人,將在幾天內成為加拿大的下一任總理。

根據自由黨主席薩奇特·梅赫拉透露,卡尼擊敗了前財政部長及副總理克里斯蒂亞·弗里蘭、前內閣部長卡琳娜·古爾德,以及商人兼前自由黨議員弗蘭克·貝利斯。「我們齊心協力,為即將到來的一年做好準備。」梅赫拉說,並指出2025年大選迫在眉睫。

「我們需要挨家挨戶敲門,打電話,盡我們所能,因為只有團結起來,我們才能贏得強大加拿大的鬥爭。」梅赫拉補充道。

👉🏻最有可能獲勝的候選人


目前,前加拿大央行行長馬克·卡尼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獲勝的候選人。他不僅得到了黨內和政府高層的大力支持,而且在募款方面也遥遥领先。根據最新資料,卡尼已經籌集了近300萬加元,遠超其他候選人。

除了卡尼外,參選自由黨黨首的還有三位其他候選人: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里斯蒂亞·弗里蘭、前內閣部長卡琳娜·古爾德和前議員弗蘭克·貝利斯。

弗里蘭曾在2024年底辭去副總理職位,在競選中強調自己在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時的經驗,但未能獲得廣泛支持。然而,有分析指出,弗里蘭仍是唯一能夠與卡尼抗衡的競爭者。

古爾德的競選被許多年輕選民視為新一代領導力的代表,特別是在辯論中的表現使她贏得了不少支持。

貝利斯則主張自己與特魯多的政治關係較少,因此能夠帶領黨派走出新路。

👉🏻選舉流程與投票規則


自2月26日以來,加拿大約40萬名註冊的自由黨成員開始參與黨首選舉。今天下午3點(東部時間)將截止投票。根據最新的統計,已有超過16萬3千人完成了身份驗證,其中有14萬9千人完成了投票。

此次選舉採用的是優先投票制和積分系統。每個選區有100個積分,候選人根據選區的支持情況獲得積分。如果沒有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超過50%的積分,那麼得票最少的候選人將被淘汰,他們的選票會根據選民的第二選擇重新分配,直到有候選人獲得超過50%的總積分。

預計本次選舉結果不會拖延太久,選舉結束後,黨內將直接公布最終結果。

👉🏻杜魯多淚別
選舉結果將在今晚的特別活動上公布。活動將於晚上5點開始,地點位於渥太華市中心的一個大型場地,屆時自由黨主席薩奇特·梅赫拉將宣布選舉結果。

前自由黨總理讓·克雷蒂安將在今晚發表講話,回顧自由黨的歷史和今天的重要時刻。

此外,杜魯多也將在活動中發表告別演講,結束他近12年的黨首生涯。在這段時間裡,特魯多不僅重建了自由黨,還使其重新掌握了政權。2013年,特魯多在黨內選舉中以近80%的選票當選黨首,並承諾帶領自由黨走向新的輝煌。

 新黨首當選後,雖然成為自由黨的新領導人,但並不會立即成為總理。

杜魯多已經表示,他不會繼續留任總理,而是準備將權力交給「依法選出的繼任者」,不過,具體的過渡日期還沒有確定。

按程序,杜魯多將首先向總督瑪麗·西蒙(Mary Simon)提交辭呈,然後新黨首將前往總督府,正式宣誓組成新政府。

雖然加拿大下一次大選定在2025年10月20日,但新黨首上任後可能會提前宣布解散國會並舉行大選。根據目前的民調,隨著黨內選舉的推進,自由黨已經贏回了一部分選民的支持,因此新黨首可能會選擇盡早舉行選舉。

如果新黨首決定迅速行動,抓住目前的民意支持,自由黨可能會在3月24日議會復會後面臨不信任投票,屆時加拿大人有可能在春季迎來大選。

當前,加拿大面臨內憂外患,經濟低迷,房價物價高昂,治安問題頻發,美國一系列的關稅威脅又將進一步提高加拿大人的生活成本並引發社會的不安因素。

無論誰成為自由黨新黨首,無論誰成為加拿大下一位總理,以及無論誰能在今年的大選中獲勝,對於加拿大人民來說,能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最新消息 2025-03-11
加拿大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4.75%,這是自23年高位以來的回落。
 
央行指出,4月CPI通脹已降至2.7%,核心通脹也有緩解跡象,有信心通脹將持續回落至2%目標。雖然工資仍有上升壓力,但預計將逐步緩和,經濟增長也較預期低。
 
央行表示,未來將密切關注核心通脹動向,尤其是關注市場供求、通脹預期、工資增長和企業定價等因素。央行認為,在通脹趨緩、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目前不再需要維持如此強度的緊縮性貨幣政策。
 
這一利率調整彰顯了加拿大央行對緩解高通脹的信心和決心。他們將繼續關注各經濟指標,以確保通脹長期保持在2%的目標區間內,為經濟增長創造有利條件。
最新消息 2024-06-06

加拿大央行於週二(4月16日)宣布,維持隔夜利率在2.75%不變,銀行利率定為3%,存款利率為2.70%。此舉反映出央行在全球經濟環境仍不穩定、特別是美國貿易政策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選擇按兵不動。

據《Toronto Star》報導,面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加拿大央行自去年6月起已將政策利率從5%的高點調降225個基點,降幅為G7成員國中最大。

央行行長蒂芙·麥克勒姆(Tiff Macklem)表示,自3月首次降息以來,全球經濟情勢變化迅速,但前景依然不明朗。「我們尚未清楚知道美國將實施哪些關稅措施,這些政策是否會加劇,亦或會緩和,更無法預測其持續時間。」他指出,加拿大央行需謹慎應對,以確保通脹穩定。

根據統計數據,加拿大3月通脹率升至2.3%,高於1月的1.8%,主要原因是商品及服務稅/統一銷售稅假期結束。

麥克勒姆強調,未來利率走勢將視經濟資訊而定,央行將保持審慎立場:「這意味著,在局勢明朗之前,我們將減少對前瞻性預期的依賴,但若出現明確訊號,我們亦準備迅速行動。」

根據TD道明銀行經濟師詹姆斯·奧蘭多(James Orlando)的分析,他預期央行有可能在6月4日的下次議息會議上再次降息。他表示:「市場對6月降息的預期今日明顯上升,並預計至2025年底將再降50個基點。」

《The Globe and Mail》指出,儘管此前多次降息已被市場充分吸收,但此次政策決定仍充滿不確定性。

加拿大統計局於4月15日公布的最新通脹數據顯示,3月CPI年增率為2.3%,低於2月的2.6%,月增率為0.3%,遠低於市場預期的0.7%。

儘管通脹已大致穩定在央行設定的2%目標附近,市場仍預計今年內央行有機會再降息兩次,每次25個基點,將利率降至2.25%。但具體時間仍待觀察。

路透社日前調查29位經濟學者,其中18人預期本週將維持利率不變,另11人則預期再降息25個基點,反映市場分歧嚴重,幾乎如「擲銅板」般難以預測。

面對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貿易戰,加拿大央行曾於3月實施預防性降息,以提振企業及消費者信心。然而,麥克勒姆亦強調,貿易衝突可能推高物價,央行無法讓其演變為通脹問題。

部分經濟學家則認為,若不進一步降息以刺激房市,加拿大整體經濟成長將面臨壓力。

根據加拿大房地產協會(CREA)最新數據,加拿大房屋銷售已連續第四個月下跌,3月銷量按月下降4.8%,年減更達20%。雖然CPI中住房價格年增從4.2%放緩至3.9%,月增幅亦連續兩個月低於0.2%。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所帶來的經濟不穩,是導致潛在買家觀望的重要原因之一。儘管利率已有所回落,但多數專家認為當前水準仍過高,難以有效提振房市。

羅森伯格研究公司創辦人戴維·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指出:「當初市場擔憂降息可能引爆新一輪房市泡沫,但這些擔憂被證明是不必要的。」

加拿大房市曾被譽為全球最火熱市場之一,如今卻出現明顯降溫。CREA指出,全國平均房價3月年減3.7%,至678,331加元,綜合MLS價格指數則下跌1%,為自2023年11月以來最大單月跌幅。

「通縮因素已在價格變化中佔據主導地位,這是個警訊,因為通縮可能引發經濟放緩與失業率上升。」

3月按揭貸款相關的通脹年增率為10%,較去年8月的31%高峰已大幅回落。雖然房價與收入相比仍屬偏高,但分析機構Capital Economics的兩位經濟師Stephen Brown與Harry Chambers指出,「除非央行加速降息,否則房價下跌風險仍在」。

去年房市疲軟主要因租金下跌使投資者退出市場,但目前已蔓延至業主自住型物業。3月,獨立屋價格下跌逾1%,公寓價格亦下跌約0.7%。

「經濟不確定性升高,令自住買家需求下降,或是導致房市再次轉弱的主因。」

此外,CREA表示,房屋銷量與新增掛牌比例持續下滑,反映房價壓力仍在持續,MLS指數的1%跌幅顯示,先前預測2025年僅下跌1.5%的看法或過於樂觀。

羅森伯格研究公司呼籲央行將政策利率降至至少2.25%,以達中性區間下限。不過從本次會議結果來看,央行仍選擇審慎應對。

 

最新消息 2025-04-22

春回大地,櫻花爭妍,粉紅花海再次霸佔溫哥華街頭巷尾,成為市民與遊客手機鏡頭下的最浪漫風景。不過,一年一度的賞櫻盛事,又再次因為部分不文明行為而蒙上陰影。

近日,在大溫地區列治文市的熱門賞櫻景點——Garry Point Park,發生了一起引發公憤的事件。有民眾拍攝到,數名疑似印度背景的遊客,竟當場折斷櫻花樹枝,用來拍照留念,甚至有人將整束花枝帶走!

畫面所見,有遊客將折下的花枝插在髮邊、胸前,擺出各種姿勢拍照。拍完照後,竟將花枝隨意丟棄,滿地斷枝殘花,狼藉一片。

更有甚者,將整束櫻花連枝帶走,令人嘆為觀止,網友戲稱:「櫻花季變成『櫻花劫』!」

 


 

👉🏻網友怒轟:「這是赤裸裸的破壞!」

一位親歷現場的市民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這不是欣賞自然,是赤裸裸的破壞(vandalism)!」

他指出:「這些人不是一家兩家,而是很多家庭,一起動手從樹上拉扯花枝,與剛摘下的花合照,再帶著整束櫻花離開,好像這裡是不用錢的自助市場。」

該網友更批評皇家騎警當時人在現場,卻只顧著開罰單,對不文明行為視若無睹。他直言:「Garry Point Park 應該受到更好保護,市府應有更強硬的措施來遏止這類行為。」

 


 

👉🏻華人網友熱議:「我們蹲地撿花都不敢摘!」

事件曝光後,評論區隨即炸鍋:

  • 一位網友留言感人:「我女兒也想帶花回家,我們蹲地撿了半小時落花,膝蓋都痛了。我告訴她:喜歡一朵花,不一定要摘下來。」

  • 有人主張:「列治文市應對這些人處以罰款,這是蓄意破壞公共資產。」

  • 有印度背景的網友也表示難堪:「太丟人了!不是所有印度人都這樣,我感到羞愧,希望他們能醒悟。」

 


 

👉🏻樹上的,不只是櫻花,也是加拿大形象

不少網民指出,不文明行為不限國籍。過去幾年,溫哥華亦曾多次出現遊客爬樹、折枝、亂入居民前院摘花的情況,當中也有華人參與。

有網友回憶:「我曾在女皇公園看到四人爬上櫻花樹,還有人大聲講中文,裝聽不到也不行。」

另一位網友也說:「在大溫地區每個櫻花景點,我都看過有人折枝拍照,不論種族。」

 


 

👉🏻居民無奈:我們的櫻花禁得起這樣對待嗎?

據悉,Garry Point Park 是列治文市的地標性賞櫻地點,每年春季吸引數萬名遊客到訪。不文明行為除了損害樹木,更破壞其他賞花者的體驗。

有華人網民慨嘆:「看到這新聞,終於不是罵我們了,但其實國人也有做過一樣的事,不是只有印度人。」

「不管是折花、爬樹還是高聲喧嘩,這些行為不是文化差異,而是教養問題。」

 

最新消息 2025-04-22

安大略省政府今日正式宣布,將投資2.13億加元,在全省多個醫療服務不足的社區新建或擴建最多80間診所,預計將有30萬名省民脫離初級醫療護理等候名單,這是安省18億加元醫療改革計劃的一部分,目標是在2029年前全面改革省內醫療系統。

衛生廳長Sylvia Jones於週四發表聲明指出,首輪重點投資地區包括大多倫多、Durham及Halton地區、渥太華,以及北部的Nipissing和Sudbury等需求迫切的社區,並將依照郵遞區號(postal code)為基礎,進行病人分配及團隊組建。

👉🏻440萬人恐缺家庭醫生 政府推動「團隊醫療」模式

根據安省政府估算,目前已有超過200萬居民沒有家庭醫生,而安省醫學會(Ontario Medical Association)則警告,隨著醫生退休潮來臨,預計到2026年,這一數字可能飆升至440萬人。

對此,安省初級醫療行動小組主席Jane Philpott醫生指出,解決之道是實施「團隊醫療」制度,根據居民所屬郵遞區號,將其分派至固定的醫療團隊,就如同學生根據住址分配學校一樣。這樣一來,即便居民搬家,也可快速對接到新家庭醫生,不再四處奔波尋找。

Philpott強調:「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們將以需求最迫切的社區為優先對象,加快建設進度,力求產生最大影響。雖然無法一蹴而就,但我們正朝著全民醫療覆蓋邁進。」

👉🏻首輪選址將於2025夏季公布 二輪計劃9月啟動

根據省府公告,申請設立診所的團隊必須證明能有效為其指定郵區內最多居民提供初級醫療服務。預計成功名單將於2025年夏季公布,並於9月啟動第二輪徵集。

Philpott補充:「團隊醫療模式使診所能提供更多選擇與彈性,也可延長開放時間、接納更多病人,提升整體醫療效率。」

她舉出Kingston市的一個先導案例——Midtown Kingston Health Home診所,專為K7M郵區服務,由醫生、執業護士、社工等組成團隊,提供糖尿病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慢性病護理。該診所目標於2026年3月前服務8000位居民,目前已有4400人登記。

👉🏻培育本地人才 吸引國際醫師回流

為長遠支援醫療人才需求,Jones表示,自2018年以來,省內已新建醫學院並增加醫科名額,培訓逾1.5萬名醫師與10萬名護士。她亦透露,由於美國當前局勢動盪,已有不少在美醫師考慮返回加拿大行醫。

「我們正積極縮短省外醫師執業流程,只要不到10天,外省醫師就能獲發安省執照,投入第一線工作。」Jones強調。

 

最新消息 2025-04-22

大溫哥華地區交通營運機構 TransLink 日前公佈一項全面運輸改善計劃,目的是提升公共交通服務、舒緩乘車擁擠及推動多項基建項目。不過,這項「改善計劃」恐將成為民眾經濟上的新負擔。

BC省政府週四正式宣佈,倘若該項投資計劃其餘部分獲批,將於未來三年內撥款 3.12 億加元營運資金,支持 TransLink 在本地的公共交通系統。

計劃中提出多項改進,包括:

  • 新增多達 50 條巴士路線服務

  • 延長北岸快線(RapidBus)服務範圍

  • 增設西海岸快線(West Coast Express)車廂

然而,改善伴隨代價。根據方案內容:

  • 2026 年 7 月起,票價將調漲 5%

  • 其後每年遞增 2%

  • 前往機場的費用將額外加收 1.5 元

  • 地稅將上調 0.5%,等同中產家庭每年增加約 20 元稅款

目前,當局正就此計劃展開公眾諮詢,截止日期為 4 月 24 日。TransLink 董事會及大溫市長聯合委員會預計將於 4 月 30 日進行投票表決。


據 CTV 報導,一個代表大溫地區公交乘客的非牟利組織執行董事 丹尼斯·阿加爾(Denis Agar) 表示,雖然他們支持投資並紓緩交通壓力,但他直言:「受益最大的,可能是開車族。」

阿加爾指出,「乘客一年將多付 64 至 120 加元,但業主平均僅加 20 加元,駕駛者卻同時享有 ICBC 退稅及碳稅取消帶來的燃料價格下降。」
他呼籲:「**現在是時候讓所有大溫居民公平分擔交通系統成本,**打造一個真正實用且可靠的交通網絡。」

根據 TransLink 的數據,目前每年提供約 550 萬小時的交通服務,涵蓋通勤火車、SeaBus、水陸兩用巴士與一般巴士。不過,TransLink 亦坦言,每年面臨高達 6 億加元的資金缺口。

省交通廳長范和富(Mike Farnworth)指出, 隨著營運成本與民眾需求雙雙上升,TransLink 正承受嚴重財政壓力。而省府的撥款將能協助穩定現有服務,同時推進系統擴展。

此外,聯邦政府亦於 3 月宣佈,未來 10 年將向大溫交通網注資 15 億加元,進一步支援基礎建設發展。

 

最新消息 2025-04-22

加拿大政府近日對計劃前往美國的旅客發出警告,指出美國邊境當局可能會加強對入境者的審查,包括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檢查程序。

雖然移民律師指出,對加拿大人而言,法律本身並無變動,但加拿大外交部(Global Affairs Canada)於本週五發布的公告提醒:現行規定可能會被更嚴格地執行。

此外,公告也警告,若被美方拒絕入境,加拿大公民可能會在等待遣返期間被拘留。

 


 

📱 邊境人員真的可以檢查手機?

答案是——可以!

多倫多大學法學教授奧黛麗‧麥克林(Audrey Macklin)指出:「非美國公民在邊境擁有的權利非常有限,而在實際操作中幾乎可以說是沒有權利。」她更直言:「在邊境,人是最沒有權力的。」

她補充表示,若旅客拒絕解鎖手機,最輕的後果是被拒絕入境,最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被逮捕拘留,或遭遇五年入境禁令。

「這合法嗎?當然不合法,」她說,「但目前美國法治脆弱,邊境人員幾乎可以無視法律,讓非公民毫無申訴管道。」

 


 

🗣 表達政治立場也可能成為入境障礙?

移民律師賈恩(Ravi Jain)指出,邊境官員查驗手機的目的,可能是確認旅客是否有非法工作紀錄,或曾經表達停留超過合法期限的意圖。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美方可能針對批評特朗普總統或其政策的言論進行審查。

他引用先前報導,一名法國科學家疑似因表達對特朗普政策的不滿,而被美國拒絕入境。這一事件引發人權與言論自由的關注。

 


 

🔐 如何保護自己?律師建議這樣做:

律師格林(Benjamin Green)建議旅客保持冷靜與禮貌。他指出,目前邊境官員可能會問更多問題,但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立即查驗手機。

但賈恩提醒,有風險的旅客,尤其是來自穆斯林為主國家的加拿大人,可考慮採取預防措施:

  • 將資料備份至雲端並從手機刪除

  • 使用一次性或清空資料的備用手機

  • 優先選擇「預先通關」(Preclearance)機場,避免長時間拘留

 


 

🚫 哪些情況可能導致被拒絕入境?

加拿大人可能因以下原因被美國拒絕入境:

  1. 未持有正確簽證或文件

  2. 犯有刑事罪行

  3. 被認定為國安威脅

  4. 過去曾非法停留或違反入境條件

  5. 曾經或目前涉及大麻行業活動

雖然部分州已合法化大麻,但根據美國聯邦法,販售、持有或參與大麻相關行為仍屬非法,違者可能遭遇罰款、遣返甚至拘捕。

 


 

📄 文件齊全也未必萬無一失?

即便持有有效護照、NEXUS卡或核准的增強駕照,法學專家提醒:「在目前的情況下,加拿大旅客不應過分自信自己萬無一失。」

 


 

📘 依據《美國移民與國籍法》(INA),以下幾種情況將被視為『不可入境』:

  • 非法居留超過180天者

  • 感染傳染性疾病如肺結核

  • 涉及犯罪紀錄

  • 曾接受福利,或被認為可能成為經濟負擔

  • 企圖非法工作或進行間諜活動

賓大法學講師張-穆伊(Fernando Chang-Muy)補充:「即使旅客出於觀光或商務目的訪美,只要在入境前被認定具潛在風險,皆可能遭拒。」

 


 

🛂 本台呼籲:

近期有意前往美國的加拿大旅客,務必事前了解邊境規定,保持良好態度,並慎重處理個人裝置與資料,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最新消息 2025-04-22

加拿大百年國寶級百貨公司——Hudson’s Bay(簡稱The Bay)近日爆出重大新聞!來自溫哥華的華人女富商劉偉宏高調宣布,計劃收購The Bay旗下多家門市,誓言「重振這一加拿大歷史品牌」——此舉在社交媒體與主流媒體間引發熱議!

 


 

🗞 收購程序啟動,正式投標進入倒數

根據加新社報導,劉偉宏透過小紅書發佈影片表示,已正式提交對Hudson’s Bay資產的收購提案,並計劃在4月30日的投標截止前遞交具有法律效力的報價文件。

此次收購由法院指定的監督單位——Alvarez & Marsal以及房地產顧問Oberfeld Snowcap Inc.負責。不過,截至目前,雙方尚未證實是否已接獲劉偉宏團隊的正式意向書。HBC發言人Tiffany Bourre對此不予置評,而劉偉宏的合作夥伴Linda Qin僅表示:「稍後將有更多消息公布。」

 


 

👤 劉偉宏是誰?零售界的新勢力!

資料顯示,劉偉宏現任加拿大零售地產公司Central Walk董事會主席。該公司擁有三座大型商場:Nanaimo的Woodgrove Centre(2020年收購)、維多利亞Mayfair Mall(2021年收購)以及大溫最大購物中心之一Tsawwassen Mills(2023年收購)。

劉偉宏過去在中國亦是成功企業家,早在1980年代便投身服裝批發、餐飲與房地產。她也是全國工商聯女企業家商會副會長,曾投資深圳7億元開發「中心城」購物項目。

 


 

📊 專家觀點:重振The Bay挑戰重重

儘管收購意願明確,業界對劉偉宏的「拯救The Bay大計」仍抱持審慎態度:

  1. 供應鏈信任重建困難:JC Williams Group資深顧問Lisa Hutcheson指出,供應商對The Bay的信心早已崩潰,往後新東家恐面臨「現金交易」壓力,嚴重影響現金流。

  2. 門市規模與資金壓力:Retail Insider創辦人Craig Patterson表示,若要維持連鎖運作,至少需保留15間門市並投入大筆資金翻修和補貨。而Central Walk名下的Woodgrove Centre甚至正在出售,資金調度備受關注。

  3. 品牌重塑勢在必行:HBC近年因數位轉型緩慢、市場定位模糊而失勢。專家普遍認為,單靠情懷無法拯救品牌,新買家必須有明確轉型藍圖。

 


 

🇨🇦 加拿大民眾反應兩極

劉偉宏強調,她的收購動機源自對HBC歷史的尊重與傳承,但在加拿大網路社群上反應卻十分分歧:

🔹 有人擔心The Bay變身「大號Temu」,販售廉價產品。
🔹 也有網友直指這只是借殼炒地、趁機抄底:「收購The Bay是為了它的黃金地段房產。」
🔹 更有聲音將之與中國政治、資金來源掛鉤,質疑其背後動機:「這根本是資產掠奪!」、「該讓BC省政府介入調查。」

 


 

🏬 HBC,還是「加拿大人自己的百貨」嗎?

值得注意的是,HBC早在2008年便由美國投資人Richard Baker主導收購,並與Saks Fifth Avenue等美系品牌聯營,導致本地化特色大幅流失。

《The Globe and Mail》曾報導,HBC出售核心地產、積壓庫存、錯失轉型機會,使得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前員工甚至直言:「HBC倒閉不值得加拿大人為之哭泣。」

 

 

最新消息 2025-04-22

據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導,近日發生於安大略省一宗令人震驚的火警案件,疑似由一名租客引發。該名租客因收到搬遷通知,在搬家限期前最後幾小時,竟疑似放火焚燒房東的房屋,一場「得不到就毀掉」的戲碼,就此上演。

隨著調查深入,案件背後牽扯的恩怨與法律糾葛,比表面所見更為複雜與戲劇化。

事件可追溯至2023年。涉事房屋位於安省Goderich北部的Bruce Rd 86,是維多利亞市居民Trina Parnell家族所擁有的農舍。

由於該物業由Parnell的父親與已故叔叔的子女共同持有,加上信託事務尚未解決,房產出售計劃一再延宕。

👉🏻房東原意好心出租 卻惹來大麻煩

直至去年10月,情勢出現轉機。一名男子Keith Dietrich主動接觸Parnell的父親,聲稱願意搬入該房產並協助修繕作為交換。Parnell的父親當時十分興奮,認為既可解決空置問題,又有免費人手維修房屋,可謂一舉兩得。

Parnell透露:「當時我父親打電話給我,語氣非常激動,說遇到了一個願意幫忙整修房子的好人。」

儘管Parnell初時有所保留,擔心信託未處理完前引入租客會影響未來出售,但在父親保證一切可控下,終於暫時同意讓Dietrich以「訪客」身份入住。

Dietrich其後自行草擬了一份為期一年的租約,表示將支付$800元租金,並以勞動抵扣部分租金。不過,Parnell發現租約條款模糊,未明確標示工作內容與抵扣比例。

在律師建議下,Parnell最終並未簽署該合約。

👉🏻「幫忙」變成「霸住」 惡夢才開始

但好景不常。去年11月,Parnell父親與Dietrich在多項問題上產生嚴重爭執,決定終止合作,並要求其搬離。Dietrich最初口頭同意於2024年1月3日搬走,豈料數日後竟悄然返回房屋,自稱擁有「租客權利」,拒絕搬遷。

更誇張的是,Dietrich從未收到任何正式租約、也未支付過按金或租金,甚至房屋鑰匙都不是房東交付的。

Parnell忍無可忍,遂於去年12月報警,但警方以「民事糾紛」為由拒絕介入,建議她向房東與租客仲裁委員會(LTB)申訴。

在律師的協助下,Parnell最終透過其他法律途徑,於2025年3月28日獲得安省高等法院裁定:Dietrich無權居住於該物業,並命令他必須於4月4日(星期五)上午11點01分前搬離。

👉🏻火災發生在驅逐前夕 調查指「可疑」

正當Parnell準備收回房屋,計劃展開清理與出售之際,災難發生。

就在法院命令生效的前一晚,即4月3日晚上10點16分,該農舍突然陷入熊熊烈焰之中。多區消防人員趕赴現場時,火勢已全面失控。待火勢撲滅後,整棟房屋僅剩焦黑骨架。

Parnell悲憤表示:「我們花了四個月時間才將他驅逐,這段時間他愈來愈囂張,甚至還聲稱自己擁有這間房子的所有權。」

目前Parnell與家人正考慮是否自行出資清理現場殘骸,希望將該地皮轉售,而非擺放著一堆廢墟與焦黑房架。

雖然當局尚未公布具體證據證明Dietrich涉及縱火,但安省消防局明言,此場火災具「可疑性質」,調查仍在進行中,並呼籲知情人士提供線索。

👉🏻租客風險高 房東必須謹慎

從這場「免費維修」變「非法霸屋」,最終演變為一場疑似蓄意焚屋的悲劇,這一切都給房東們敲響警鐘——在租客選擇上務必提高警覺,否則一念之差,可能就會陷入難以收拾的局面。

 

 

最新消息 2025-04-22

這宗法律糾紛牽涉到位於大溫地區Citrus Wynd街的兩處海濱物業。Citrus Wynd是一條僻靜的內街,兩幢毗鄰的豪宅面朝馬蹄灣(Horseshoe Bay)以北的豪灣(Howe Sound)。

根據法庭文件,約二十多年前,西溫市政府批准了一項許可,將Sunset Beach社區Citrus Wynd街的一塊陡峭的海濱土地分割為兩個地塊。

2012年,西溫市政府再次發放許可,同意在Citrus Wynd街道8540號及8520號地塊建造兩幢由同一建築師設計、風格相似的房屋。

2015年,其中一幢房屋在8540 Citrus Wynd地塊建成,並最終於2019年由現任業主Philipp Blanke購得。根據BC Assessment數據,今年8540號的估值超過662萬元。

據2016年的房產廣告,8540號是一幢「全新定制」的豪華住宅,擁有五間臥室、五個半浴室,建築面積約5800平方英尺,並享有「無阻擋的海景和山景」。

Blanke在入住8540號後,對相鄰8520號地塊的新房建設提出異議,並兩度提起訴訟。

根據法庭文件,鄰居Wolfin夫婦於2018年申請了開發許可,希望增加房屋的高度和樓層數,並減少前院的退讓距離。此許可於2019年獲得批准,但由於新冠疫情影響,實際施工被推遲,開發許可的有效期也超過了原本設置的24個月。

2023年,西溫市規劃主管批准了對8520號開發許可的延期及一些輕微修改後,Wolfin夫婦開始施工。

根據BC Assessment數據,今年8520號的估值為288.3萬元,估計該房屋仍在建設中。若建成,估值應該與8540號相當。

Blanke隨後向Wolfin夫婦表達了對他們施工計劃的不滿,擔心他們的新房將影響自己住宅的隱私和採光,並要求對方修改設計減少遮陰影響,但遭到拒絕。

於是,Blanke將西溫市政府及其鄰居告上BC最高法院,指控西溫市政府在延長開發許可時程序違規,未充分徵求他的意見,也未正確考慮對他房產的影響,請求法院撤銷市府頒發的開發許可,並申請一項臨時禁令,阻止鄰居在他們的土地上施工。

2024年5月,BC省最高法院駁回了Blanke的訴求。

法官Michael Thomas的裁決稱,Blanke在購入房產時即已知曉鄰居地塊已獲得開發許可,且在2018年發放許可前,距離擬建房屋50米以內的鄰居都曾收到過通知,但當時沒有任何業主(包括Blanke的房屋前任業主)提出異議。

Thomas法官還指出,Wolfin夫婦從2017年起就為建造他們的養老住宅做準備,已投入超過90萬元用於諮詢、許可及施工前準備工作,法院應考慮他們的實際困難。

此外,Thomas法官還提到,Blanke主要擔心鄰居的房屋會影響「他的園藝興趣和住宅的舒適性」,但法官指出,雖然這些擔憂合理,但並不屬於市政府開發許可指南所關注的範疇。

2025年1月,Blanke向BC省上訴法院提起上訴,認為下級法院的法官在法律上存在錯誤。

Blanke認為BC省最高法院的法官錯誤地認為西溫市政府的所有決定都是合理的,也錯誤地判定西溫市府未違反程序公平原則。

然而,BC省上訴法院駁回了上訴,三名法官組成的合議庭幾乎在所有問題上都站在了市府一邊。

上訴法院法官Barbara Fisher在3月21日的判決中指出,「上訴人在整個爭議過程中的論點都集中在分區和程序規章制度中產生的狹隘且高度技術性的法律問題上。」

她同時指出,「合理性」的評估應該放在市府的立法和決策權的背景下考慮。上訴人的「這種做法也忽視了鄰居夫婦所遭受的不利影響,他們只是在竭盡全力應對在自家地塊上建造房屋所需的、相當複雈的法規和審批。」

Fisher法官表示:「在這一事件的背景下,上訴人在2023年許可延期事項上的利益明顯次於鄰居夫婦的利益,以至於他沒有法定權利向市政府陳述意見。儘管如此,他還是設法向市政府及鄰居表達了自己的顧慮,儘管這個過程可能令他感到沮喪。」

 

 

最新消息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