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知名烘焙品牌 Wonderbrands 宣布,將於2025年10月6日終止位於安省薩德伯里(Ontario, Sudbury)的切片麵包生產線,導致約50名員工失業,當中包括所有兼職及部分全職職位。
Wonderbrands 是多個家喻戶曉品牌的母公司,包括 Wonder、D’Italiano、Country Harvest、Casa Mendosa 及 Gadoua。雖然薩德伯里 (Sudbury) 工廠將繼續生產餐包及小圓麵包,但切片麵包的停產標誌著營運策略的重大轉變。
「這不僅是工作機會的流失,更是整個社區的損失。」代表受影響工人的 UFCW (United Food and Commercial Workers) Local 175(加拿大食品及商業工人工會)主席 Kelly Tosato 表示。
Wonderbrands 指出,消費者對傳統切片麵包的需求持續下降,加上整體行業趨勢改變,是導致停產的主因。公司強調,這項決定並非反映員工表現,而是因應市場變化所作出的策略性調整。
「我們衷心感謝所有參與麵包生產的團隊成員,他們展現出高度的敬業精神與專業態度。」公司發言人表示。
FGF Brands 集團於2021年以12億加元收購 Wonderbrands,並在近年出售部分設施,集中資源於具增長潛力的業務。
支援與過渡安排
Wonderbrands 表示,其人力資源及發展團隊正與工會代表合作,探討重新分配職位、自願退休選項及其他支援服務。現行集體協議涵蓋遣散補償及提早退休條款,但工會指出,這些措施難以完全抵消對員工及其家庭的影響。
UFCW 工會正積極與 Wonderbrands 展開磋商,協助受影響成員獲得再培訓及過渡支援。
行業趨勢轉變
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食品經濟學家 Michael von Massow 指出,這次轉變反映了消費者口味的演變,而非麵包整體消費量下降。
「我們並非吃得更少麵包,而是選擇更多種類的麵包。」他表示,「傳統切片麵包正逐漸被多樣化的產品取代。」
Von Massow 同時對安省北部食品加工業的競爭力表示關注,認為運輸成本及物流挑戰使該地區難以維持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334573/wonder-bread-ontario-production/ ; https://www.cbc.ca/news/canada/sudbury/wonderbrands-layoff-50-sudbury-1.7608351
你是否曾在某個早晨,收到陌生人送上的一杯暖心咖啡?近日,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華人男子在Tim Hortons被前面的陌生人買單後,深受感動,於是決定將這份溫暖傳遞給更多人。感恩節當天,他的兒子建議他買100杯咖啡送給陌生人,而這一舉動震驚了店裡的員工、經理及顧客。
事情發生在感恩節前,Z先生開車前往常去的一家Tim Hortons咖啡店購買咖啡。在Drive Thru點單時,窗口的服務生告訴他,前面的一位顧客已經幫他買單。Z先生一開始以為是熟人,但當前面的司機向他打招呼時,他發現這是一位素不相識的白人男子,車裡還坐著一名小男孩。
Z先生對此深感驚訝,並表示這份善意讓他無比感動,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傳遞愛心」嗎?在加拿大,有一種叫做「傳遞善意」(Pay It Forward)的行為,指的是一個人為後面的陌生人買單,希望受惠者能夠將這份善意繼續傳遞下去。這種善舉有時會延續幾十甚至上百次。
因此,Z先生當下也毫不猶豫地為後面的顧客買了單。他說,最近生活中的負面消息太多,這樣一個陌生人傳遞的小小善舉,真的讓他感到非常溫暖,雖然只是一杯咖啡,卻讓他一整天心情都變好了。
自那天起,他就一直想著如何將這份溫暖繼續傳遞。兒子知道後對他說:「爸爸,如果你買100杯咖啡,不就有100個人能感受到這份溫暖嗎?」於是,在10月14日感恩節當天,Z先生和兒子一同來到他當初被買單的那家咖啡館。
在熟悉的Drive Thru窗口,Z先生在為自己的咖啡付完款後,對服務生說他想再買100杯咖啡送給之後的100位顧客。這一舉動讓服務生當場驚呆了,並立即通知了店經理。當Z先生解釋說,這是感恩節,他只是想為別人做些好事時,經理也被深深打動,表示會全力配合。Z先生付完錢後,咖啡店開始忙碌地為後續顧客送上免費咖啡。
根據Z先生的說法,這一切始於感恩節一週前那杯來自陌生人的咖啡。他說:「當我看到後面的顧客與我當時一樣露出驚喜的表情時,我瞬間感覺到,這就是感恩節的真諦,這才是加拿大該有的樣子。」
Z先生在接受採訪時坦言,他移民加拿大多年,經歷了許多事,也得到過很多朋友的幫助,但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讓他感動了好幾天,內心被深深觸動。
他說:「對我而言,這個世界有時候缺少的是簡單的溫度。人與人之間充滿了利益交換和互相利用,負面消息也層出不窮。但其實,對一個毫不相關的人付出一些善意,可以產生巨大影響。一杯咖啡沒多少錢,但它傳遞的是一種關懷。我感受到了這份溫暖,所以我也希望將它傳遞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愛。」
至於為什麼選在感恩節這天,Z先生說,他只是想以此來表達對陌生人善意的感謝。他補充道:「來到加拿大後,我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現在我的生活穩定,孩子們也都長大了,這些都離不開這個社會和朋友們的幫助。我一直心懷感恩,希望更多人能擁有感恩的心。」
他還引用了一句老話:「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雖然無法直接回報當時幫他買單的那位先生,但他將這份善意傳遞給了其他人。他強調,這個世界需要來自陌生人的愛,也需要我們對曾經的幫助心存感激。
Z先生最後表示,幫助他人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享受,看到別人因自己的舉動而露出笑容,讓他感到無比愉悅。完成這件事後,他感覺心裡變得平靜而踏實,因為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這或許只是個開始,不代表結束。
他說:「我所做的並不是什麼大事,我只是希望大家記住,那位先生的善舉讓100人在感恩節感受到了溫暖。」
然而,這名Z先生的個性十分低調,他不願出鏡,只希望大家開心就好。
👉🏻補充背景:Pay It Forward的概念
早在1916年,Lily Hammond在她的書《人間樂園》中提到:「你不需要償還愛,而是需要將它傳遞下去」(You don’t pay love back; you pay it forward)。這句話完美詮釋了「傳遞善意」的真諦。
一位知名的列治文地產經紀人兼開發商在承認偽造簽名以處理土地合併交易後,被停職六個月。卑詩省金融服務管理局(BCFSA),該省的地產專業人員監管機構,於7月29日通過同意令對拉曼迪普·辛格·庫納(Ramandeep Singh Kooner)及其個人地產公司實施了停職處罰。
“持牌人有義務誠實行事,並具備合理的謹慎和技能。這些行為破壞了地產行業的誠信,構成了不正當或欺騙交易,”BCFSA調查主任Raheel Humayun在8月30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
Humayun指出,庫納的處罰,包括10,000加元的罰款和5,000加元的執法費用,本可以更為嚴厲。“BCFSA對這位地產持牌人的處罰是當時違規行為發生時所允許的最大處罰。2015年,紀律處罰提高至每次違規罰款250,000加元,以應對和威懾此類嚴重不當行為,”Humayun說。
監管機構表示,2015年8月21日,列治文三位相鄰的業主與買家簽署了買賣合同,但須經列治文市政府批准土地合併。
庫納在幫助一組受讓人接手買家的合同比約時,參與了這筆土地合併交易。
2015年9月22日,庫納代表受讓人將市政府的授權書交給了Seafair Realty公司的一位同事,讓業主在授權書上簽字。然而,監管機構指出,其中兩名業主並未在授權書上簽字。
“不久之後,兩位房東前往列治文市政廳,詢問簽署這些授權書的風險時,才發現這些授權書已由庫納簽署並提交。”“當市政廳發現這些簽名不是房東本人時,立即取消了重新分區的申請,買家最終也沒有完成買賣合同,”監管機構補充道。
庫納聲稱,他得到了第三位房東的口頭同意,而該房東聲稱已經得到了鄰居的同意,儘管庫納並未向其他房東核實這一說法。
在這次具爭議的土地合併交易期間,庫納直言不諱地批評列治文居民對在獨立屋區重建大型住宅的擔憂。庫納表示,如果對所謂的“巨型住宅”實施進一步限制,房產價值可能會下降。
從2014年至2022年,庫納向某些市議會候選人捐贈了總計20,150加元,包括市長馬保定(Malcolm Brodie)和議員麥樂田(Bill McNulty)及盧仙泳(Alexa Loo)。(許多捐款通過公司實體進行,並在禁止此類捐款之前完成。)
一項由 Concordia University 析,John Molson 商學院(John Molson School of Business)與私募股權公司Equiton合作的前沿研究,結合AI預測模型與傳統計量經濟學分析,預測若無大規模增加房屋供應,溫哥華 (Vancouver) 房價中位數到2032年可能突破280萬加元。
研究模擬了住宅完工量分別提升0%、50%及100%的情境,結果顯示即使供應提高50%,房價飆升趨勢仍難以明顯放緩。現時溫哥華房價中位數約240萬加元。
根據大溫哥華地產協會(Greater Vancouver Realtors)最新數據,上月大溫哥華地區(Metro Vancouver)獨立屋基準價格為1,974,400加元。
分區情況更顯差異:溫哥華西區(Vancouver West)基準價達3,311,800加元,溫哥華東區(Vancouver East)則為1,794,500加元。
研究亦指出,解決房市危機不僅須興建更多住宅,還要克服勞動力短缺與資源限制造成的瓶頸。
儘管今年因移民減少可能出現短暫價格回調,但隨着供需缺口擴大及人口增長,房價預計將迅速反彈。只有採取如將完工量倍增等激進供應側策略,才有望將中位價穩定於約250萬加元。若缺乏果斷的政策與基礎建設投入,可負擔性只會進一步惡化。
如果AI預測成真,你會儘早出手買樓以鎖定現有價格, 還是選擇長期租住以保持彈性?
🔗資料來源: https://dailyhive.com/vancouver/vancouver-home-prices-2032-concordia
2025年3月9日 — 美食愛好者的福音來了!全球知名的米之蓮主廚戈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帶著他的全新餐廳「Gordon Ramsay Steak」正式進駐大溫哥華地區的River Rock Casino Resort,為當地的美食愛好者帶來一場無與倫比的味蕾盛宴。
👉🏻戈登·拉姆齊:烹飪藝術的巔峰
戈登·拉姆齊以其精湛的烹飪技藝和對食材的極致追求,成為全球餐飲界的傳奇人物。他的餐廳遍布全球,每一道菜都充滿了創新和對烹飪藝術的深刻理解。無論是經典的靈頓牛排,還是創意十足的現代料理,都能讓人感受到他的烹飪熱情與獨特風格。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戈登·拉姆齊也展現了斜槓人生的典範。除了是餐廳老板和米之蓮主廚,他還是一位作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將烹飪經驗和人生智慧融入書籍和節目中,與觀眾分享他對美食的無限熱愛。
👉🏻新開餐廳設計奢華 另附美食體驗
「Gordon Ramsay Steak」餐廳位於River Rock Casino Resort內,擁有典雅奢華的設計,兼顧舒適與高端。餐廳內設有266個座位,分為主用餐區、酒吧、私人包房及露台,滿足各種需求。無論是浪漫晚宴還是商務聚餐,都能在這裡找到理想的用餐環境。
餐廳內還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精酿美酒,無論是醇厚的紅葡萄酒,還是清爽的白葡萄酒,都能搭配每道佳餚。特效雞尾酒更是讓人驚艷。更特別的是,餐廳的露台擁有絕佳的菲沙河景觀,成為氣候宜人時節的熱門預訂地點。
👉🏻經典菜式與創新美味
餐廳提供的經典菜式,如Wellington牛排(Roasted Beef Wellington)和戰斧牛排(Tomahawk),每一道都充滿匠心獨具的工藝。惠靈頓牛排以五成熟菲力牛排為基礎,外層酥皮經過精確的烤制,既保證了香脆的口感,又能保持牛排內部的鮮嫩多汁,是對烹飪技術的極致挑戰。
其他如吞拿魚他他(Tuna Tartare)和粘性太妃布丁(Sticky Toffee Pudding)等創意菜式,同樣展現了戈登·拉姆齊團隊對食材的極致追求與精湛技術。
👉🏻預訂餐桌享受頂級美食
為了確保您能在最佳的環境中享用美食,建議通過OpenTable進行預訂,避開現場排隊等候的麻煩。餐廳自每天下午5:00開始營業,這正是一天忙碌工作後享受美味晚餐的最佳時刻。
此外,您還可以通過River Rock的官方網站了解更多有關「Gordon Ramsay Steak」餐廳的信息,並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關注官方帳號,隨時掌握餐廳的最新動態與顧客評價。
這家米其林餐廳的開幕,無疑會成為溫哥華餐飲界的焦點,對於美食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難得機會!
近日,加拿大的多位印度博主與網紅紛紛發布影片,講述自己在加拿大的艱難處境,並警告新移民:「不要盲目追逐加拿大夢!」
這波警示潮源於多重挑戰——就業機會短缺、生活成本飆升、社會敵意增加,以及其他國家的發展機遇更具吸引力。
「加拿大夢」不再?移民生活困難重重
一名曾在加拿大生活四年的印度女子 Gurpreet Kaur 在 YouTube 頻道 B Social 接受主持人 Sarbjeet Singh Sidhu 採訪時,直言加拿大的醫療系統崩潰、治安惡化、就業市場嚴峻,甚至導致部分女性為了生存而被迫從事性交易。
Kaur 於 2023 年返回印度,她在訪談中表示:「我們總是說印度的生活很艱難,但和加拿大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在那裡,雇主知道我們不是永久居民,剝削就開始了。」
此外,在 TV Punjab 的一段 YouTube 影片中,一名女子以旁遮普語抨擊許多印度父母在未了解加拿大的現實困境下,就將孩子送往加拿大求學。她表示:「你們送孩子來這裡,卻從不關心他們是否有地方住,甚至是否能吃上一頓飯。」
在 YouTube 頻道 Punjabi Travel Couple 的影片中,博主採訪了幾名印度留學生,這些學生表示,即便來到加拿大四個月後,依然無法找到工作。
許多短影片配上悲情音樂,強調移民在加拿大的「掙扎」。例如,在一段名為 「為什麼 2025 年搬到加拿大不是好時機」 的影片中,博主警告:「在移居加拿大前,你至少要考慮 8 到 10 次。」
該博主表示:「我是兩年前來的……這支影片是根據我和朋友的親身經歷製作的。這裡最大的問題是通貨膨脹。過去五年裡,房租、食品雜貨、汽車等生活成本不斷飆升,而工資卻原地踏步。」
另一名 YouTube 博主 Jashan Ambarsariya 也談到了過去幾年就業市場的變化:「以前,即使剛來第一個月找不到工作,第二個月總能找到,根本不可能出現 6 到 10 個月都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但現在不同了。」
此外,Harry Gill Show 也提到,加拿大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友善:「如果你的家庭能承受損失 300 萬盧比(約 35,000 加元),那就來加拿大吧。」
新移民考慮離開 加拿大吸引力下降
根據非營利性研究機構 Angus Reid Institute 於 2024 年 7 月發布的一項調查,至少 28% 的加拿大居民因住房負擔問題考慮遷離當地省份,而對於移民不到 10 年的居民(包含新移民),這一比例更高達 39%。
調查指出:「許多新移民因生活成本過高選擇離開,這可能影響加拿大作為移民友好國家的形象。」
報告認為,加拿大的變化與過去幾年移民數量激增有密切關係,這導致醫療系統、警務服務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的承受能力大幅下降,而這些正是過去讓加拿大成為「夢想之地」的關鍵因素。
更嚴峻的是,加拿大政府於 2025 年 1 月 31 日推出新簽證規定,賦予邊境官員更大權力修改或撤銷國際學生、勞工和移民的簽證身份,進一步加劇了不確定性。
移民顧問:加拿大夢已經結束!
加拿大印度移民顧問 Kanwar Sierah 在接受 ThePrint 採訪時表示:「加拿大人已經不再歡迎移民來到這裡,而最可憐的是那些 18 至 19 歲剛來的年輕學生。」
他直言:「加拿大夢已經結束!」
Sierah 指出,加拿大政府在疫情後因經濟需求,大量批准移民申請。過去兩年內,加拿大共批准了 770 萬份臨時居留申請,這還不包括永久居留申請。其中,印度是主要的移民來源國之一。然而,加拿大的基礎設施並未準備好應對這場移民潮,導致整體系統不堪重負。
「從醫療系統到警察資源,所有服務機構都在崩潰。」Sierah 說道,「急診等待時間已增至 8 小時,犯罪率也在上升。」
此外,加拿大本地人對移民的反感情緒也逐漸升高。「來自第二代、第三代加拿大人的仇外情緒增加……他們並不準備接受這一波移民潮。」
Sierah 進一步表示,加拿大正面臨經濟衰退,而當前該國的學生與勞工數量已足以支撐未來 4 至 5 年的永久居留申請目標,因此政府可能會進一步收緊移民政策。
「加拿大需要一次重大重置。」他補充道,「從旅遊代理商到政客,再到房地產經紀人,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貪婪而導致了這場危機,而移民正在為此付出代價。」
週六,數千名租客在多倫多市中心遊行,前往安省議會(Queen’s Park, Ontario Legislature),要求省政府撤回第60號法案(Bill 60)。該法案被批評將加速全省的驅逐行動,並加劇無家可歸問題。
示威正值國家住房日(National Housing Day),此前包括法律援助診所、工會、食物銀行、收容所及學生會在內的132個組織聯署公開信,警告法案會在生活成本高企、就業不穩之際,剝奪核心租客保障。
本月初,多倫多市議會(Toronto City Council)已投票反對該法案,市長Olivia Chow指出,法案將令房東更容易驅逐租客,並「削弱租客權利」。
什麼是第60號法案?
第60號法案全名為《打擊延誤、加快建設法案(Fighting Delays, Building Faster Act)》:
-
租客必須提前通知在聽證會上提出的問題,未經通知不得臨時提出新問題。
-
房東若以自用為由收回單位,只要提前兩個月通知,即可免除補償租客的義務。
-
租金欠繳的寬限期由14天縮短至7天。
-
租客要求覆核最終裁決的期限由30天減至15天。
安省市政及住房廳(Minister of Municipal Affairs and Housing)發言人為法案辯護,稱其「恢復平衡,重建租務市場信心,保障守法租客,同時追究濫用制度者」。
示威者的聲音
在集會上,York South-Weston租客聯盟(York South-Weston Tenant Union)共同主席Sharlene Henry直言,法案對全省租客構成直接威脅: 「第60號法案正在侵蝕租客權利,將帶來大規模驅逐,甚至建立黑名單,針對敢於抗爭的租客。」
她更表示:「房東在你口袋裡,先生,你需要聽聽租客的聲音。我們佔安省人口約五成,理應在決策桌上有席位。」
租客於上午11時在安省租屋供應商聯盟(Federation of Rental Housing Providers)總部集合,隨後遊行至省議會,並舉行集會,由租客組織、無家者團體及法律援助機構代表發言。
在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Bella Coola發生的一宗罕見灰熊襲擊事件,導致11人受傷,其中3名兒童及1名成人仍在醫院留醫。事件震驚當地小鎮,並引發對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日益增加的憂慮。
週四下午,Acwsalcta學校(Acwsalcta School)四、五年級學生在20號公路(Highway 20)附近野餐時遭遇灰熊。據加拿大皇家騎警北區警員Madonna Saunderson表示,教師使用防熊噴劑及驅熊爆竹驅趕,但仍有4人嚴重受傷。
卑詩省緊急醫療服務(BC Emergency Health Services, EHS)證實,救護人員為4名傷者提供急救,其中兩人情況危殆、兩人嚴重,另有7人輕傷。由於天氣惡劣,傷者由聯合救援協調中心(Joint Rescue Coordination Centre)協助送院。
學校宣布週五停課,並為受影響家庭提供支援。校方在聲明中讚揚師生勇敢:「週四的事件令人恐懼,但你們的堅毅令人敬佩。」家長形容事件令人創傷,其中母親Veronica Schooner憶述兒子受驚、鞋子滿是泥濘並受傷。
卑詩省保育官服務處(B.C. Conservation Officer Service)與加拿大皇家騎警(RCMP)呼籲居民避免前往4 Mile社區附近森林。Nuxalk民族酋長Samuel Schooner表示對受影響家庭深感痛心,並讚揚社區在危機中展現團結。
保育官員通宵搜索灰熊但未能找到。該服務處的Kevin Van Damme指出,這類涉及大群人的襲擊「極為罕見」,他在34年經驗中從未見過。
卑詩省野生動物聯盟(B.C. Wildlife Federation)警告灰熊與人類衝突不斷上升,自2017年終止灰熊狩獵以來,每年報告接近1,000宗。執行董事Jesse Zeman批評禁令「短視」,認為缺乏狩獵壓力令灰熊與人類共享空間,衝突難免。
居民如在Bella Coola發現灰熊,應致電舉報偷獵及污染熱線(Report All Poachers and Polluters, RAPP):1-877-952-7277。
🔗 資料來源: https://globalnews.ca/news/11536394/bella-coola-grizzly-attack/
根據liv.rent的最新數據,大溫哥華地區 (Metro Vancouver)的租金在11月繼續下跌,但部分城市卻呈現上升趨勢。
平台指出,租金在區內最昂貴的市場,包括溫哥華 (Vancouver)、列治文 (Richmond)及北溫哥華 (North Vancouver)均有下降。然而,蘭里 (Langley) 的家具齊備一房單位卻持續上升。「除了10月短暫下跌外,蘭里自6月起家具齊備一房租金一直穩步上升,按年增幅達5.29%,按月增幅達5.52%,」liv.rent表示。蘭里亦錄得兩房及三房非家具單位租金較上月增加。
本拿比 (Burnaby) 亦逆勢而行,非家具一房單位租金由10月的2,198加元升至11月的2,228加元。不過,本拿比的家具單位租金則略為下降。另一方面,素里 (Surrey)的非家具一房單位租金在區內最低。
溫哥華的跌幅最為顯著,尤其是大單位。兩房租金下跌12.49%,三房租金下跌11.97%。除Shaughnessy外,溫哥華大部分社區的非家具一房租金均錄得按年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是Dunbar-Arbutus(-18.10%)、Killarney(-14.92%)及Marpole(-14.17%)。
儘管租金持續下跌,負擔能力問題仍然嚴峻。SingleKey最新的租金情報報告顯示,加拿大租客仍需將大量收入用於住房及債務償還。報告指出,加拿大租客平均年收入為67,537加元,家庭平均收入約109,000加元,租客的中位年齡為32歲。
在溫哥華,租客平均收入達146,194加元,信用評分高達731,月租金為2,891加元,但仍需將超過30%的收入用於住房。數據顯示,卑詩省 (British Columbia)及溫哥華市的租金收入比為全國最高。
印度總理Narendra Modi與加拿大總理Mark Carney同意重啟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顯示兩國關係正逐步回暖。
消息於南非二十國集團峰會(Group of 20, G20 summit in South Africa)期間公布。據印度外交部(India’s 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聲明,兩國領袖決定「展開高目標的全面經濟夥伴協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談判。Carney亦接受Modi邀請,將於明年初訪問印度。
印度政府表示,雙邊貿易目標是到2030年達到500億美元。根據加拿大官方數據(Canadian government data),去年雙方商品及服務貿易額約310億加元。
此前兩國曾嘗試推動貿易協定,但在2023年外交關係破裂。當時前總理Justin Trudeau及官員指控印度政府涉及在溫哥華地區(Vancouver region)謀殺一名錫克族(Sikh)活動人士。加拿大警方已提出刑事指控,案件仍待審理。
印度官員長期批評加拿大未能有效打擊活躍的錫克分離主義團體。自今年3月接任以來,Carney致力恢復正常關係,兩國於夏季分別任命新大使。
在與Modi會面前,Carney向記者表示,爭取更好地進入「全球最大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至關重要。他補充,兩國執法及國家安全機構亦持續保持對話。
加拿大目前大部分出口銷往美國,因華盛頓保護主義抬頭,加國正尋求市場多元化。Carney已訂下目標,要在2035年前把非美國出口翻倍。
🔗 資料來源: https://ca.finance.yahoo.com/news/india-canada-restart-long-stalled-204722923.html
在最新公布的2026年QS世界大學可持續發展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Sustainability)中,加拿大高等教育表現亮眼,三間大學成功打入全球前十,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域的領先國家。
該排名由高等教育機構QS於11月18日發佈,評估全球近2,000間大學在環境影響、社會影響及治理三大範疇的表現,反映全球學界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根據QS,加拿大是全球前十名大學最密集的國家。不過,今年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 Sweden)奪得榜首,取代去年的冠軍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 Canada),後者現排名第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維持第五名,而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 Canada)則由第15名躍升至第九名。
2026年QS可持續發展大學排名前五名:
-
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瑞典)
-
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加拿大)
-
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國)
-
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英國)
-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加拿大)
其餘前十名包括: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英國)第六,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英國)與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 Sydney,澳洲)並列第七,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第九,以及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英國)第十。
其他上榜加拿大大學包括:
-
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 並列第24名
-
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並列第53名
-
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並列第59名
-
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 並列第69名
-
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並列第74名
-
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 並列第92名
-
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 並列第107名
-
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 並列第116名
-
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 並列第121名
-
卡加利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 並列第129名
-
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 並列第129名
-
拉瓦爾大學(Université Laval)— 並列第153名
-
圭爾夫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 並列第161名
-
薩斯喀徹溫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第168名
-
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 第188名
-
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 並列第197名
其他未列具體排名但亦上榜的加拿大大學包括:曼尼托巴大學(University of Manitoba)、多倫多都會大學(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溫莎大學(University of Windsor)、里賈納大學(University of Regina)、勞里埃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新不倫瑞克大學(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布魯克大學(Brock University)、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魁北克大學(Université du Québec)、紐芬蘭紀念大學(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及舍布魯克大學(Université de Sherbrooke)。
🔗 資料來源: https://ca.news.yahoo.com/canadian-universities-dominated-top-10-160249745.html
加拿大安省(Ontario)教育廳長Paul Calandra表示,將迅速行使新通過的第33號法案(Bill 33)所賦予的權力,進一步接管表現失當的學校董事會。該法案已於週三完成三讀,正式通過,賦予廳長更大權力監管學校董事會,並要求在地方警隊提供的情況下,強制推行校園警員制度(School Resource Officer, SRO)。
Calandra點名近北區學校董事會(Near North District School Board)為潛在接管對象。政府審查報告指出,該董事會行政與受選教育委員關係破裂,教育總監參與評估自身表現,領導力缺失,部分委員的行為亦導致Parry Sound新校舍工程長期延誤。
Calandra表示,若該董事會未能全面履行上月發出的指令,他將直接接管。「學生現時在半拆卸的高中上課,這是董事會決策所致。任何人認為教育廳長應容許這種混亂持續,都是錯的,我會堅決反對,」他說。
目前,Calandra已因管理不善任命監督人接管五個學校董事會。新法擴大政府介入的理由,涵蓋公共利益,而不僅限於財務問題。他亦透露,正考慮取消民選教育委員制度,並希望於年底前作出決定。不過,他強調法語及天主教學校董事會將保留憲法保障,維持其教育委員的職權。
反對黨、教師工會及部分家長強烈批評該法案。安省公立學校董事會協會(Ontario Public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表示,教育委員確保社區能參與學校決策。「當地方聲音被排除,所有人都會受損,」主席Kathleen Woodcock在聲明中指出,並強調監管應為最後手段,且需有明確計劃與透明機制,讓治理權最終回歸社區。
新民主黨(NDP)領袖Marit Stiles批評政府自導自演。「他們假裝自己要解決問題,但其實正是他們造成這場混亂,」她說。「我不信任Paul Calandra或Doug Ford能修復教育系統。他們應該專注於如何為學校提供足夠資源。」
法案亦規定,若地方警隊提供,學校董事會必須實施校園警員制度。部分學區早已自願推行,但亦有學區因學生感到不安及種族社群表達疑慮而終止相關計劃。
倡議團體無警校園(Policing-Free Schools)總監Andrea Vasquez Jimenez在記者會上批評此舉方向錯誤。「政府不可能靠警察來實現校園安全或學業成就,這種說法既不誠實亦具破壞性,」她說。
加拿大安省高等法院(Ontario Superior Court of Justice)批准聯邦政府延長修訂《公民法(Citizenship Act)》的限期,由原定的2025年11月20日延至2026年1月20日。修訂法案C-3號法案(Bill C-3)旨在取消「第一代限制(First-Generation Limit, FGL)」,該限制已於2023年被法院裁定違憲。
若法案獲通過,加拿大公民即使在海外出生,亦可將公民身份傳予同樣在海外出生的子女,前提是符合「與加拿大有實質聯繫」的測試。法案已完成加拿大國會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三讀及參議院(Senate)兩讀,目前正由社會事務、科學與科技常設委員會(Standing Committee on Social Affai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審議。
法官Akbarali在裁決中指出,政府在推動替代法例方面已有「重大進展」,並表示「合理預期」法案可於2025年底前正式生效。政府原先要求延至2026年4月22日,但經進一步商議後改為提前至2026年1月20日。
在法案正式生效前,聯邦政府於2025年3月推出的臨時措施仍然適用,讓受FGL影響人士可申請酌情公民身份,包括:
-
2023年12月19日前出生或領養者,受FGL限制
-
2023年12月19日或之後出生或領養者,若其加拿大父母符合「實質聯繫」測試
-
1949年4月1日前出生者,受FGL影響
-
因未達保留要求而失去公民身份者(根據舊法第8條)
申請人可向加拿大移民、難民及公民部(Immigration, Refugees and Citizenship Canada, IRCC)提交申請,並可要求加快處理。臨時措施將於C-3號法案獲皇家同意(Royal Assent)後失效。
聯邦政府此前已三度錯過修法限期,但今次進展及修訂限期的提前,顯示政府更積極處理問題。移民部長Diab表示,受法案影響者大多為兒童,預計申請人數將達「數以萬計」,而非「數十萬」。
C-3號法案於2025年6月5日提出,取代已於2025年3月因國會休會而失效的C-71號法案(Bill C-71)。


